“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十面霾伏”……這兩天,好幾條調侃霧霾天氣的微博在網上流傳。
連日來,我國中東部多個地區被濃重的霧霾所籠罩,北京、天津、鄭州、南通等地,空氣污染指數嚴重超標,北京城區PM2.5值一度逼近1000。
在這場席卷全國的霧霾天氣事件中,杭州也無法“獨善其身”。據市環保局環境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的監測顯示,最近10天,杭州市環境空氣質量連續出現超標,多個監測點的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嚴重污染。
散不去的霧霾,卻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加快環境污染治理的緊迫。面對“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環境窘況,人們都在思考,該如何走出這令人窒息的污染“圍城”。
霧霾主要成因:交通和工業污染物排放+一定氣象條件
“這一輪的霧霾天氣,是由大氣污染物排放、地形、氣象等條件綜合作用造成的。要治理霧霾天氣,減少交通和工業生產排放是根本。”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高級工程師洪盛茂說。
據了解,在杭州市的大氣環境污染中,來自燃料燃燒、汽車尾氣排放的SO2、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大氣中經過光化學反應,轉化為臭氧、硝酸鹽、硫酸鹽等二次污染物,造成細粒子污染加劇,引發大氣能見度降低,這是產生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
“隨著機動車排氣污染等不斷加劇,杭州的大氣污染已經由原來煤煙型污染向復合型污染轉變,大氣中的多種污染因子在不利氣象條件下更容易形成霧霾天氣。”洪盛茂說。
治理霧霾天氣
要從污染物減排這個源頭下手
霧霾除了影響空氣能見度,更嚴重的是對身體健康的損害。PM10的細粒子可以進入呼吸道引起哮喘,PM2.5的細粒子還可以穿過肺泡進入人體永久停留,造成肺部積塵和肺纖維化。
人們已經意識到,治理霧霾天氣,需要從大氣污染物減排這個源頭下手,走綜合治理的路子。
2012年10月29日,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深化大氣污染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包括治理二氧化硫、工業煙粉塵、有毒廢氣、機動車尾氣、揚塵等造成的大氣污染。
一個月之后,11月29日,杭州市政府也出臺了《杭州市大氣復合污染防治實施方案》。根據這一方案,到2016年,全市大氣復合污染綜合防治體系將基本形成,多種污染物聯合減排效果顯著,空氣優良天數明顯增加,霧霾天氣減少,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營造“風走廊” 能緩解霧霾天氣的發生
在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專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治理霧霾天氣的新思路。
去年12月13日,第二屆城市學高層論壇在杭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會上提到,上海在規劃建設浦東新區時,特意留出了“風走廊”,讓風能通透穿過,所以霧霾天氣就比較少。
所謂“風走廊”,也稱作通風廊道,是指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專門留出的狹長通風管道。通過“風走廊”,可將市郊新鮮潔凈的空氣導入城市,市區內的原空氣與新鮮空氣經濕熱混合之后,在風壓的作用下導出市區,從而使城市大氣循環良性運轉。
“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有意識地營造出一條‘風走廊’,可以緩解霧霾天氣的發生,減少熱島效應的產生。”徐匡迪說。
規劃專家解釋說,營造“通風廊道”,需要控制高層建筑的高度和數量,在高樓林立的地方留出“大缺口”,讓城市像人一樣擁有“出氣口”。
據了解,去年,武漢市在國內率先啟動《城市風道規劃管理研究》的編制工作,利用氣候數據、地理地貌信息、規劃和土地利用信息等,對武漢市風道基礎條件進行定量分析,建立武漢市風道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武漢市風道總體布局初步設想。
氣象專家建議:霧霾天盡量減少室外活動
據杭州市氣象臺1月16日發布的消息,1月16日杭城的霧霾天氣沒有徹底離去,空氣質量仍然不容樂觀。今天,在偏北風的吹拂下,霧霾狀況可能會有所改善。
霧霾天氣使空氣質量變差,影響身體健康。氣象專家提醒,市民要采取適當防護措施,盡量減少室外暴露的時間,減少開窗,長時間在室外需要佩戴口罩;由于能見度較低,駕駛人員應該控制速度,確保安全;機場、高速公路、輪渡碼頭也要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本站編輯 曲玲玲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