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中旬,清華大學公布了一份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其中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至60—65歲的建議備受各方質疑。而日前參與方案設計的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的一席話更是成了眾矢之的。當記者問“50歲退休65歲領取養老金,中間15年怎么辦?”,楊教授回答:“男的去養老院做園林義工,女的給老人洗洗衣服做做編織,多好!”
一個在問退休之后如何獲得收入保障生活,一個建議“做義工洗衣服打發15年無聊時光”,有評論員笑著說這簡直是“雞同鴨講”。楊教授堪與晉惠帝“何不食肉糜”比拼的言論引發了更大的批判潮。
倘若15年不領養老金,誰來養?向來能及時把握金融市場動向的銀行、保險、基金等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更為積極地轉向養老市場。
近期,某銀行就高調地表示將向市場推出“倒按揭”養老金融產品,同時一家保險公司表示配合該銀行在領取年金等產品設計上做好對接工作。
更為振奮人心的消息昨天傳出,昨日上午,國務院對外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聯合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了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和情況。會上透露,作為金融養老、以房養老的方式之一,我國將逐步試點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具體政策明年一季度由保監會牽頭出臺。
養老領域的金融創新顯然步伐正在加快!
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或已成型
眾所矚目的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正在進行最終完善。從今年以來,人社部對外談及延遲退休時最常用的說法就是“穩慎地研究是否調整退休年齡”。
除了備受爭議的清華大學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均已上報各自完成的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據稱,此前多家研究機構報送人社部的養老體制改革方案版本因側重點各有不同,差異較大,對人社部最后完成頂層設計方案的影響較為有限。而目前人社部已有成型的方案,正在修改完善。方案對養老金入市、養老金雙軌制、延遲退休等改革的總體方向不會有太大變化。
完善后的頂層設計方案將對外公布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以期再做進一步修改、完善至方案成熟,屆時各項養老改革舉措也將逐步實施。
“以房養老”試點明年初出臺政策
無論國家最后對養老金頂層設計有何定論,普通老百姓如何使自己個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這一問題顯然更有實際意義。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詹成付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意見》的首個亮點就是提出了要完善養老服務業的投融資政策。《意見》指出“金融機構要拓寬信貸抵押擔保物范圍,積極支持養老服務業的信貸需求……逐步放寬限制,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投資養老服務領域。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是以房養老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在國外較為普遍,但在國內發展還剛剛起步。詹成付說,如果試點成功的話,對于解決老年人的養老資金問題和盤活已有房屋資源都有積極意義。
會上同時透露,具體政策明年一季度由保監會牽頭出臺。
北京或通過“租房置換”拓寬“以房養老”
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昨天在新聞通氣會上透露了,北京市也即將出臺“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其中,對于“以房養老”的相關政策,將通過推進“租房置換”的方式來進行。
“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給金融機構,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而“租房置換”則是通過出租房屋獲取租金,最終通過租金收入來入住養老院。
李紅兵認為“租房置換”是對“以房養老”形式的一種拓寬,既可以加強對房產資源的利用,還可以避免老人對丟失房產的擔心。
上海部分銀行保險已開始“聯合行動”
在獲悉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推進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之前,上海的部分銀行保險機構已經開始行動起來。
據相關媒體報道,上海銀行近期將向市場銷售“倒按揭”相關養老金融產品,建信人壽則將配合上海銀行在領取年金等產品設計上做好對接工作。
所謂倒按揭,就是“反向住房抵押貸款”,指房屋產權擁有者,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后者在綜合評估借款人年齡、生命期望值、房產現在價值以及預計房主去世時房產的價值等因素后,每月給房主發放固定資金。房主繼續獲得居住權,一直延續到房主去世。
當房主去世后,其房產出售,所得用來償還貸款本息,其升值部分歸抵押權人所有。這種貸款方式最大的特點是分期放貸,一次償還,因與傳統的按揭貸款相反,故被稱為“倒按揭”。
“倒按揭”曾無疾而終
據了解,倒按揭模式實質在上海已經試點多年,但效果并不明顯。上海于2007年推出“以房自助養老”模式,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自有產權房屋出售給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老人可以一次性收取房款,由公積金管理中心再將房屋返租給老人,出售房屋所得款項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證金及相關交易費用后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使用。據相關民政部門負責人透露,該模式僅有6例成功的案例,原因有很多方面。如居民普遍預計房價將上漲,老人會吃虧;另外大多老人還是想將房子留給子女。
但早有銀行機構在探索“倒按揭”模式。2011年10月,中信銀行首推“養老按揭貸款”。貸款人必須要滿55周歲以上,期限不超過10年,抵押率為評估值的60%。中信提供兩種還款方式,一種是按月還息,到期一次性還本;第二種是約定每月等額償還部分本金,銀行按月自動扣收應還本息,貸款到期時借款人再償還剩余本金和當期利息。
上海銀行其實在今年7月就曾放風在研究倒按揭產品,當時提到的模式也是抵押。據悉,本次上海銀行擬推出的版本中將實現老年人為貸款主體,老年人去世后房屋由銀行拍賣,拍賣所得資金來償還本息。如果子女阻攔拍賣進行的話,銀行將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多種“金融養老產品”已先行
其實,除了以房養老,目前銀行、基金、信托、保險都推出了不同類型的名目繁多的主打“養老”的產品,品種繁多。
畢竟在養老金缺口、通脹持續存在的情況下,即便退休后立即領取養老金,依靠社保也只能維持基本生活,而老年人醫療、保健、營養等支出比重較大,如果還想要休閑、旅行、運動,實現有品質的退休生活,還要靠自己早早準備起來。
比如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這也是最有名的美國401K年金計劃。按該計劃,企業為員工設立專門的401K賬戶,員工每月從其工資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養老金賬戶,而企業一般也為員工繳納一定比例費用(不超過員工繳納費用)。員工自主選擇證券組合進行投資,收益計入個人賬戶。當員工退休后從該賬戶領取養老金時,只需繳納一般收入稅(投資期間的利息等投資性收益同樣享受稅收遞延優惠)。據悉,該方案在2011年10月份于上海推出了試點,已有多家保險公司獲準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