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深入實施金蘭同城戰略,推動金蘭同城化發展,11月29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網站公布金蘭同城專項規劃(草案)公告。深入研究、實施金蘭同城戰略,是對“四大”建設的有效落實,是優化區城空間結構的關鍵。也是構筑浙中區域增長極的戰略支撐。
為深入實施金蘭同城戰略,推動金蘭同城化發展,11月29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網站公布金蘭同城專項規劃(草案)公告。
金蘭同城專項規劃主要內容
一、規劃背景
統籌推進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簡稱“四大”建設)是省委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在長江三角洲區城一體化國家戰略背景下,大都市區成為區城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新階段的高級功能形態。浙江省要求高能級建設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共同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金南翼。
金義都市區作為浙江省唯一的內陸都市區,是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帶動浙江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增長極。深入研究、實施金蘭同城戰略,是對“四大”建設的有效落實,是優化區城空間結構的關鍵。也是構筑浙中區域增長極的戰略支撐。
二、規劃思路
一是深化認知。在區域發展新要求和新背景下,深入分析、敢于擔當,金蘭區域將成為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開放高地、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板塊。
二是問題導向。采用大數據分析、縱橫向對比等多種分析方法。顯示現狀存在區域通道不暢、未有效融入創新網絡、城市能級不高、文化旅游發展不充分等問題。規劃分別提出“構筑滬杭金第二通道,強化多元立體交通網絡;對接杭州西進戰略與G60科創走廊,協同建設G60區域創新中心動力源;育強金華市區發展核,打造都市區經濟;聯動世界級黃金旅游走廊,建設生態花園都市區”等破題思路。
三是智能推演。通過路網多距離閾值、城市智能推演等方法,對金蘭區域未來城鎮空間布局進行可視化推演,金華、蘭溪未來發展呈現區域整合趨勢。
四是“他山之石”。結合同城化案例研究,針對同城化普遍存在的主導要素機制不四配、交通聯系方式單一不暢、空間協不足、體制機制不利于融合發展等核心關口,規劃分別提出“布局科創活力群落,引導發展要素集聚;加密互聯交通廊道,加強地交通銜接:強化空間協同能力,一體化協調功能布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構建直型溝通合作協調機制”等破關方法。
五是目標導向。立足金華地位認知,結合城化發展內涵,明確目標定位。凝練破題思路和破關方法,確定交通、產業、設施、生態、治理、空間等6個維度的行動策略,支持目標定位實現。
三、目標定位
滬杭門戶:金華對接滬杭、接受滬杭輻射的門戶。
浙中極核:金華輻射周邊城市的發展極核。
創新源頭:支撐金華成為G60科創走廊區域創新中心的動力源。
四、空間結構
規劃形成“三核一軸、兩帶三區”的金蘭同城空間結構。其中;“三核”為金華市區發展核、蘭溪發展核、金義新區發展核:“一軸”為金蘭同城融合發展軸;“兩帶”為金蘭聯動發展帶與金義蘭聯動發展帶:“三區"為蘭溪城區一金華城區、金西-游埠、金義一橫溪梅江3個重點協同發展片區。
五、行動策略
1、同交通共網,外聯滬杭、內夯基礎。對外構筑滬杭金發屬帶“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第二期道,實現從"單走廊”到“雙通道”的轉變:新建金建高速鐵路,串聯杭黃-滬杭高速鐵路;新建金千黃高速公路,串聯杭新景-滬杭高速公路。內部打造“軌道+公路+航道”的綜合交通網絡;形成金建高速鐵路、金千鐵路、金蘭線、蘭湖預留支線軌道交通網絡;建設金蘭北線、中線、南線3快速通道,并構建“五橫五縱”的貨運交通體系:復興金華江航運,提升至三級航道,支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2、同創新共育,承接G60、構建6大創新群落。謀劃構建金蘭創新走廊,協同打造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金南翼”,強化金華創新節點地位。建設蘭溪綜合特色服務區、金蘭創新城、金蘭生態健康產業創新區、金蘭智慧田園創新區、婺城產城融合創新區和金華綜合創新服務區等6大創新群落,推動金蘭智力城鎮化轉型。
3、同設施共享,強化支撐、提升服務能級。積極推進以西部聯網供水工程、浙能供熱向金華市區延伸為代表的市政設施共建共享工程。同時跨區域統等,打造蘭溪老城區和金蘭創新城2個公共服務中心,有機融入金華市域公共服務體系,共享市級高等級服務設施平臺。
4、同生態共保,聯保聯治、魅力文旅。營造科創水岸、活力走廊、金蘭客廳、魅力產城4大濱水特色空間,協同建設水岸、田園、生態城,推動金華江、蘭江、衢江等重大水系湖泊岸線貫通、水域共治及沿岸綜合整治,加快建設浙中生態廊道。謀劃大金華山生態文化旅游聯動區,打造金蘭文旅魅力圈。同時構建蘭湖-郭力壟生態通廊、薌溪生態通廊,聯通金華山與九峰山,保障區域生態安全。
5、同災害共治,安全韌性、智慧治理。破解"上蓄”無空間、“中疏”無通道、“下排”受限制的防洪困境,通過上游強蓄、錯峰,中游加固堤防,下游疏浚、清障,推動流域洪澇災害綜合治理,構建韌性承洪的水安全格局。協同共建韌性的防疫應急體系,構建高水平現代化的城市治理體系抵御城市重大風險。推動城市個體治理向城市群落治理轉變。
6、同空間共建,功能協同、先行示范。金蘭同城構建“三核一軸、兩帶三區”的空間結構。協同推進金蘭同城發展。核心板塊打造“一核三帶多點”空間格局。劃定金蘭同城核心統籌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示范帶動金蘭同城戰略實施。其功能定位為金蘭科創中樞,核心功能為科技創新、專業技術服務、科技交流和推廣、人才培訓,服務金蘭產業升級。
六、金蘭同城核心統籌區規劃
通過“整合集聚,激活空間價值;功能整合,齊心聚力;整合引導,打造品牌化園區;共建濱水生態創新帶”等4戰略,實現金蘭同城核心統籌區的創新發展。規劃重點推進“空間結構、產業布局、綜合交通、公共設施、生態空間”等5個重構。并對高鐵小鎮商貿區、創智循環產業區、會蘭智慧田園區、金蘭醫藥汽車智造產業區、金蘭休閑康養產業區、婺城生態新城區、金華智造商貿區等7大功能分區提出發展指引。
七、規劃實施保障
規劃依托同城化理論研究,編制“一張作戰圖”從政策協調、基礎設施、產業協同、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5大同城化路徑,以項目清單方式細化分解至相關責任部門,保障項目聯動落實。擬定“一個時間”,明確同城化實施過程中各階段工作重點及建設標志性事件。謀求逐步將金蘭同城上升為省級戰略。形成“雙尺度”強化金蘭同城融合發展。